●刘奎
《新疆石油报》刊发的“新疆油田今冬明春能源保供进行时”系列报道,以短消息、现场特写、记者手记等方式,将石油人守护万家温暖的鲜活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组报道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它着眼细小、关注平凡、直击现场、力求真实,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那些干瘪无味、言之无物、堆砌材料的新闻必然难逃被忽视、被遗弃的命运。真正能够触及人心、引发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浸透人间烟火气的新闻报道。它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也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深入生活肌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平凡故事。
烟火人间有新闻的源头活水。新闻的生命力在于真实,而真实往往隐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脚去丈量。基层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那里有最朴素的情感、最真实的生活、最有温度的故事。在石油行业,油田一线是群众最多的地方,自然也是最容易产生新闻、产生故事的地方,他们的诉求、困难和愿望,是大多数人的心声,最具代表性。
烟火人间有新闻最好的切口。新闻的价值并非完全取决于事件的大小,有时一篇关于小人物、小事件的报道,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多到油田现场、厂房车间、员工的办公场所走一走,多找一线石油人、广大群众聊聊天,就容易找到新闻的切口。一滴水可以看世界,一粒沙可以观乾坤。小的新闻切口,可能是大事件的根系和触须,可以更自然地带出新闻价值,以涓涓细流把读者带向更宽阔的入海口。
烟火人间有人民群众的智慧真情。烟火气是油田生产现场报话机里接连不断传出的声音,是夜晚沙漠深处点点温暖的灯光,是一线员工围坐餐桌前的欢声笑语。这些看似平常的画面,却是石油人最本真的模样,藏着生活最朴素的道理和最深的智慧,也是新闻报道最触动人心的部分。记者若是能将这些场景融入笔端,便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报道,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不易,体会到石油一线的温暖与力量。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首曾经流传甚广的《记者之歌》,如今读来依然令人感佩,也为我们做好新闻报道提出了要求——
记者的根在基层,魂在现场。只有多下基层、多跑现场,践行“四力”,才能讲好鲜活故事,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怀的新闻作品。然而,时下有些记者却渐渐淡忘了这份初心。他们或是“宅”在办公室里,靠着抄材料、拼网络、转微信,就炮制出一篇篇“新闻”;或是热衷于跑会议、赶活动,追逐那些浮在面上的热闹和光鲜,却不愿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或是即便到了基层,也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的报道,看似热闹喜庆、光鲜亮丽,实则言之无物、空洞乏味,难以引发群众的共鸣和共振。
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新闻记者只有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才能写出接地气的新闻作品。与此同时,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跑遍千山万水,才能写尽人间百态。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与一线员工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素材,挖掘出蕴藏在泥土中的新闻富矿。
正如“新疆油田今冬明春能源保供进行时”系列报道传递出的真情实感、人间烟火气一样,新闻记者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经常走到基层一线,来到油田现场,才能在与石油人的真诚交流中发掘新闻线索,在为群众呼喊发声中担当道义,在讲述人间冷暖中展现初心情怀,在记录时代变迁中贡献新闻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