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克拉玛依矿务局采油二队员工人拉肩扛,运送193井场建设物资。图片由采油二厂提供 193号井在钻进过程中就表现出了天赋异禀。 193井位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中部,油藏位于白碱滩地区克—乌逆掩断裂带下盘。自从1958年4月8日开钻后,随着井深不断接近目的层,从泥浆中观察的油气迹象越来越明显。 8月11日,当钻至2180米时,发生了严重的油气浸,钻井队长李世顺和副司钻丁连顺马上组织全班同志苦战3小时,加重了40多吨黄土,控制住了溢流,同时也更加珍惜这口可能会带来巨大希望的井。 8月29日,193井完钻,井深2275.73米。9月19日,经过试油,最高日产原油达到260吨,不但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口日产超百吨的油井,更是多年内全国绝无仅有的高产井。 在1958年,这种产量意味着什么? 从理论上讲,如果不用人工科学化、长期稳产化的干预,193号井单井的年产量可能达到9万多吨——远远高于新疆石油工业首先开发的整个独山子油田的最高年产量——7.03万吨。 这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能源紧缺。那时,大庆油田尚未发现。193井在全国只有克拉玛依一个大型油田的历史背景下就显得格外突出了。由克拉玛依矿务局采油二队管理的193井,队长邓国寿和指导员滕维海带领采油工人们给它扎了个彩门,上书10个大字——“英雄一九三,美名天下传”。 从此,“英雄193井”的美名真的传遍天下了。 在科学上,193号井的价值在于:进一步证实新疆具有丰富的油藏储量和广阔的勘探前景,是新疆油田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当时的采油二队,仅有职工27人,油井7口,分别为63井、191井、193井、195井、196井、289井、503井,原油日产水平为350吨。 历代采油二厂人认为,“英雄193井”是形成后来采油二厂精神出征的起点。 193井非常争气,从投产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未停产一天。 但由于长时间的能量消耗和油井老化,压力不断下降,含水上升,造成递减,到1983年4月份,日产已降到10吨左右。 1983年5月21日,采油二厂采油一大队对193井进行了压裂,第二天便产油四十多吨。进入稳定阶段后,用5毫米油嘴开井生产、日产水平达到三十吨左右,含水率也大幅下降。 193井在一代代采油二厂人的精心管理呵护下,仍然保持自喷能力。到目前为止,已安全生产两万两千多天。 (节选自本报2020年11月2日稿件《追梦人永远是年轻》,作者 刘亚峰,本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