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他发现了魏氏准噶尔翼龙——记原新疆石油管理局石油地质研究人员魏景明

2025-06-25  

人物名片>>>

  魏景明,1930年生于甘肃临洮县。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第一野战军一兵团。1952年赴苏联克拉斯诺达尔市石油专科学校攻读石油地质,1957年毕业回国,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他先后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中心科学化验室古生物组、科学研究所古生物组、地调处113队古生物组、勘探开发研究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国古生物协会第13届理事会理事,是中国地质学会白垩系研究组成员,国际地质对比委员会白垩系254项目研究成员,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会会员。
 

  1949年,从高中毕业后,魏景明参军了。他加入了西北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参与到建设新疆的事业中。

  “当时新疆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其中就包括油田地质勘探。所以组织就派我们去苏联学习石油知识。”魏景明说,1952年,他被派往苏联克拉斯诺达尔市石油专科学校攻读石油地质专业。

  在苏联进行地质实习期间,魏景明总能采集到许多化石,受一位对古生物颇有研究的工程师影响,他对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9年,魏景明(右)在塔里木盆地西部调查时的照片。(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库)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与古生物紧密联系的“三古”(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进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可以作为资源勘探的重要依据,这也成为了重要影响今后研究古生物的主要原因。

  1957年,魏景明回国进入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那时,新疆石油管理局各单位对古生物学的研究较为薄弱。魏景明希望组建地层古生物队,加强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并在准噶尔盆地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他还前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修,并在那里收集了大量资料,为之后的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魏景明与其他同事的努力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大古生物(双壳、植物)研究专业组成立了。随后,魏景明带领团队对地质与古生物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我们搞地质研究,眼睛要勤,腿也要勤。多跑一点,走的范围大一点,我们的发现也就更多。”魏景明说。

  1964年,为了给祖国寻找石油资源,魏景明同地层古生物队的6位同事一起驱车前往乌尔禾区,在那里建立了工作基地。

  7月的一个清晨,魏景明带队在白杨河下白垩系剖面进行古生物化石采集。“我按照寻找化石的经验和习惯,向一条被雨水冲刷的小沟中走去,刚进沟几步,面前就出现了一块白色、中空的肢骨化石。”他回忆说,随后,他又发现了更多的肢骨化石。通过更深一步的探索,他找到了化石埋藏层位,并在对埋藏层位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化石。

  他喊来同伴,大家一起进行了进一步发掘,相继发现了头骨、脊椎骨、上下颚骨等。“最后,我们将挖掘出的化石按次序编号,包装好后,带离了这里。”魏景明说。

  随后,这组化石被送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年后,当时还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的杨钟健经过研究与鉴定,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在论文中,这批化石被命名为“魏氏准噶尔翼龙”,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的公认。

  “这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魏景明感叹道。(原载于2023年11月17日《克拉玛依日报》,本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腊洁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