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袁辉明:矢志当好“油藏医生”

2025-07-02  


袁辉明在油田现场工作。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档案】

  袁辉明,27岁,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就职于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油田地质研究所,从事油藏区块管理工作,任助理工程师。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朱芸 通讯员 吴小凤

  从四川巴中农村走出的袁辉明,高考后选择了2016年首次招生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看中的是学校背靠克拉玛依油田的地理优势与石油行业的就业前景。大学期间,他每年暑假都参与野外地质实习。从野外地质实习到综合地质实习,戈壁滩上的风吹日晒,铸就了他对地质勘探的深厚感情。入职后,他迅速成长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参与完成了多个重点项目。其中,对六、九区石炭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其措施挖潜力的技术攻关,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阶段性成就。

择校:点滴改变决定

  2016年夏,四川巴中的袁辉明手握超过一本线的高考成绩单,在志愿填报地图上画出一个惊人的箭头——从湿润的川东北指向干旱的西北边陲。

  这个农村娃的抉择既现实又浪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作为知名“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新校区,录取分数“踮脚可及”;而“背靠油田好就业”的判断,让全家对石油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当然,这个少年心底还藏着对新疆歌舞、大漠孤烟的想象,尽管他当时甚至分不清南疆北疆。

  初到克拉玛依市,给袁辉明的第一份震撼来自“反常”——街道整洁程度、市民整体素质远超国内其他身份的许多城市,让这个四川少年暗自惊叹。没有预想中的黄沙漫天,反倒是规整的绿化带在戈壁中划出倔强的生命线。在这座地处西北的小城,有远距亲友3000多公里的失落与孤独,也有沉下心学习的宁静和结识新朋友的兴奋。如此一来,扎根克拉玛依的想法在这个少年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作为校区首批480名学生之一,袁辉明的大学初体验堪称“极简”:宿舍楼、教学楼这两栋楼承载着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没有学长学姐的传承,却收获了“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辅导员手把手教他们制作简历,专业课老师像兄长般带着地质锤、罗盘,领他们在克拉玛依周边实地感受丰富的地质地貌。

  大二暑假在四棵树煤矿周边的野外综合实习最令袁辉明终生难忘,80多个地质生挤在矿区的宿舍里,白天顶着40℃高温在裸露地层测绘,夜晚裹着棉被听风声。环境的艰苦阻挡不住他对知识的渴望,苦中作乐是地质人跑野外的浪漫,有烈日下徐徐的凉风、有高山的巍峨、小河的潺潺,还有从偶遇的瓜农手中买到的西瓜那透心凉的甜、一路上小伙伴的欢声笑语。实习结束返校的路上,都是对这段实习经历的回味。他慢慢意识到,在克拉玛依两年的学习生活,已经让他对这片土地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扎根克拉玛依的想法在这个少年的心中悄然发芽。

  刚入学时,毕业后回川就业曾是袁辉明执念,然而,这个想法在大三的油田现场实习实践后悄然转向。当他站在采油树前,看着师傅们用沾满油渍的手指点地下千米深的油藏分布时,突然理解了校区选址的深意——这里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职业启蒙的圣地。对城市的好感、对学校的感情、对专业的热爱,为袁辉明在校招时作出了坚定的选择:简历递给新疆油田公司,留在边疆。

  2020年毕业季,他和另外117名毕业生联名向习近平总书记寄出的、饱含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热忱与扎根边疆的决心的信件,深深触动了他。“我们这一代人,对新疆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歌舞之乡’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了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看到了石油人肩上的责任。”袁辉明说,选择石油行业,就是选择了一条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路,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更坚定了他们这批年轻人“把青春写在戈壁滩上”的信念。

  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习经历,袁辉明顺利通过新疆油田公司的招聘考核,成为重油开发公司的一名专业技术干部。

入职:理想与现实碰撞

  2020年底,分别在采油、注汽、污水处理、集输等各岗位轮岗实习后,顺利通过转正答辩的袁辉明被分配到了采油作业三区地质组任地质员。

  初到油田生产现场,袁辉明就陷入了本领恐慌:上学时学的是地质专业知识,现在面对的工作却涉及采油工程及现场操作,什么都不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处理异常井是袁辉明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之一。一次,井上的工人联系班组:油井不出油了,可能是憋泵了!师傅大手一挥,招呼袁辉明:“你去看看!”乘车到达井口后,工人一边向他讲述现场的情况,一边问袁辉明怎么办。望着眼前的大型抽油设备,袁辉明怔住了,只好从工服的口袋里掏出手机,把工人的话复述一遍,按照师傅的指挥解决问题。回到值班室,袁辉明很沮丧,他觉得自己像个二传手,遇到问题只能请求场外援助,无力极了。

  与此同时,工作内容也让袁辉明产生了心理上的落差。重油开发公司负责的区块离市区不算远,每天袁辉明都要和同事当天往返现场。上午10时出发上井,挨个解决异常井。中午在井上吃完午饭休息一会儿继续干,下午三四点返回作业区的办公室制作日报、周报等各种报表以及处理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措施等等。每一天,路线是一样的,工作内容是一样的,连戈壁滩上的景色都一成不变,枯燥又寂寞。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上井的路上、井口旁、办公室里……都是袁辉明向师傅和前辈请教的好机会。慢慢地,袁辉明逐渐找回了状态,进入了角色。

历练:深耕油藏管理

  2022年,从作业区被调任至重油开发公司地质研究所后,袁辉明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要面对的是从单井管理向整装油藏综合治理的转变,接手J230石炭系油藏,承担起油藏管理的重要岗位。该区块是重油开发公司的主力区块,这让袁辉明倍感压力。

  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切身感受到现场管理和油藏管理的差异。油藏管理工作又散又杂,打不完的电话、填不完的表、做不完的分析、讲不完的汇报、开不完的会、加不完的班……让人身心俱疲。在这个过程中,袁辉明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里提到的“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感受也更加深刻了。自此,他开始在日常工作中磨砺自己。他把在所里各种各样的活分为两类:“会干的”要多总结、多琢磨,提高效率;“不会干的”要逼着自己多干,克服对未知的恐惧,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2022年冬天,新疆油田公司党委要求各油气生产单位深入分析制约冬季稳产的影响因素,明确冬季上产潜力,减少冬季产量“凹兜”,首次正式向“低温”要产量。面对这项全新的工作,找不到旧材料、也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的袁辉明只好自己一步步来。

  在领会到领导提出的总体思路后,袁辉明白天开展油井“冬开”潜力摸查,夜间整理各采油作业区冬季保温需求与难点,系统梳理汇总。在经历了领导十余次“质疑”与指导后,袁辉明最终完成了《2022年重油开发公司冬季稳产井点利用地质方案》,找出“冬开”潜力井40余口,协调解决各项难点,相对提升冬季产油水平近150吨/天。除此之外,疫情期间,袁辉明主动申请在岗坚守。那段时间,他每天从上午9时30分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连续两个多月的时间,让他经历了从未有过的高压考验,工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感触:钻研才有收获

  通过不懈努力,袁辉明所管理的石炭系油藏产量实现三连增,近3年综合递减率仅为6.5%。2023年底,袁辉明成为业务骨干,同时承担着全公司的增产措施管理工作,2024年完成措施井300多口,增油近6万吨,为全年公司产量目标的完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工作重心向方案、材料编制倾斜,“5+2”“白加黑”已成为袁辉明的工作常态。上班小步快跑、会议讨论激烈、方案字字斟酌,周日办公室的键盘声里,常混杂着泡面香与咖啡苦——或是为突击完善次日的汇报材料,或是为措施选井过程中某口井潜力进行反复、充分论证。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是油田科研人特有的成长催化剂。

  “人都有惰性,要克服这一点,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袁辉明坦言,在过去近5年时间里,他时常会产生畏难情绪,有时经常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公司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每当这个时候,就想想当时留下来的初衷,想想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对于外界关注的“留下来值与不值”之问,袁辉明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坦言,见过同辈转战一线城市的精彩,也了解过机关岗位的“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但他更珍视深夜办公室里的泡面战友——那些一起做材料、写方案的小伙伴,那些经验丰富、有问必答又积极乐观的老师傅。

  如今,站在油藏管理的新起点,袁辉明更能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深刻含义,“那些曾在深夜里折磨过我的方案文档,已经悄然化作职业进阶的基石。在油田,没有微不足道的数据,只有尚未发现价值的眼睛。”

未来:上产就是目标

  现在,袁辉明早已规划好未来的工作路径。作为区块管理员,他今年的核心任务清晰明确:通过技术手段让更多“躺平”的老井重焕生机,全年完成200余口井的增产措施,力争实现3万多吨的增油目标。这个数字背后,是他对每口井的“个性”了如指掌——哪些井可以补层,哪些井适合蓄能压裂,都像刻在他脑中的三维地图。曾经需要驱车几十公里现场巡检的日子已成过去,如今他更多通过现场反馈与生产曲线分析远程“把脉”。遇到疑难杂症时,他仍会戴上安全帽直奔现场,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剖析问题井位。

  对生活,袁辉明也充满憧憬。还记得刚进公司时,领导曾打趣说:“只要你们踏实肯干,在克拉玛依扎根很容易,生活也不会有太大压力。”现在,袁辉明工作即将满5年,在克拉玛依遇见了另一半,安了家,并即将迎来新生命,两个他乡的孩子把这片土地变成了新的故乡。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何沐芸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