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姜蕾
克拉玛依油田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砾岩油藏。这一油藏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开发难度极大。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一些苏联专家根据少量取芯资料按均质砂岩油田的定论进行开发,从而导致油井产量递减快,含水率迅速上升,开发一度陷入困境。
克拉玛依油田的地质规律是什么?现在的开发方式是否正确?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开发方式?一个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克拉玛依油田科研人员的面前。
经过认真分析,科研人员发现砂岩油田的开发方式并不适合克拉玛依油田的地下情况。在国内外没有可直接借鉴的经验,当时的科研人员和石油工人一起,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戈壁滩上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通过对砾岩油藏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技术的持续创新,克拉玛依油田成功突破传统开发模式,实施滚动开发策略,初步形成了适合砾岩油藏的开发技术框架,闯出了一条适合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道路。
突破地质认识
勘探开发研究院一级工程师顾鸿君介绍,为了重新认识克拉玛依油田的地层状况和油藏特性,从1963年开始,克拉玛依油田补钻了100多口检查井和资料井,取岩心1.5万多米,取得了12.5万个数据,进行了100多万次地层对比。

1966年,克拉玛依石油工人在油田新开发区欢庆又一口油井喷出工业原油。(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库)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研究人员认识到克拉玛依油田根本不是什么砂岩油田,而是不均质程度很高的世界上罕见的以砾岩为主的油田。“大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克拉玛依油田储层以山麓洪积相砾岩沉积为主,含油砾、砂岩体,一般分布范围小,连通性差,平面、剖面上岩性、物性变化大,渗透率低。同时,克拉玛依油田的砾岩油层还具有成窝状堆积、颗粒粗、岩性变化大、不均质程度高等特点。”顾鸿君介绍说,“这使我们的地质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打破了苏联专家所谓均质砂岩油层的‘框框’。这个认识上的突破,不仅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是一个重大贡献,也极大地丰富了新疆油田石油地质开发理论。”
创新开发模式
基于新的地质认识,上世纪70年代初,克拉玛依油田摒弃了过去“先勘探、后开发”的固定模式,开始实施“滚动开发”策略,即“边勘探、边开发、边调整”。

20世纪7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钻井现场。(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库)

1971年,钻井处的职工在钻台上施工作业。(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库)

1974年,钻井队队员在冰天雪地中组织生产。(图片据新疆石油报资料库)
顾鸿君介绍,在油田开发部署方面,研究人员根据砾岩油层特点,创造了以“砾岩窝窝”为基础多种井网结合的因地制宜综合注水方式,打破了过去大面积单一注水方式的桎梏。在七区、八区等重点区块,技术人员根据动态监测数据,优化注采井网,将传统的“行列注水”调整为“面积注水”,并针对不同储层特点实施分层注水和分层压裂,有效提高了水驱效率和储量动用率。
同时,从1964年起,先后编制了一区、二中区、七东区等7个老区的调整方案和三3区、二西区、六中区等13个新区块的开发方案。
这些方案的实施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如一中区克上组调整后改为350×300米井网的面积注水,14年保持了高产稳产,采油速度达到2%,油井利用率达到902%以上,成为“大庆式高产稳产样板区块”。“这方面的经验不仅对克拉玛依油田新区开发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油田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顾鸿君说。
成为开发借鉴
“克拉玛依油田的实践表明,面对复杂油藏,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思维。”顾鸿君说。
据《中国石油地质志·新疆油气区》记载,1974年下半年,克拉玛依油田在油层情况较好的26个层块进行大面积提高注水量、放大压差生产试验,80%的油井收到较好的效果,日产总量提高了45.2%。从此,“提水—压裂—调水—放产”(即提高注水强度、压裂改造油层、适时调节注水量、放大压差生产)成为克拉玛依油田挖潜增产的重要措施。
1975年,克拉玛依油田进入全面开发,产油井230口,开井222口,油井全部自喷,注水井66口,平均单井日产油7.5吨,原油产量逐年上升。到1976年底,克拉玛依油田动用采油井2517口,年产油量达295.4万吨。
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开发技术的突破,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稳产增产,更为我国其他复杂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1978年,“克拉玛依砾岩油藏开发技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相关技术成果被推广至大庆、胜利等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