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恢复油田青春的会战——20世纪60年代初期克拉玛依油田调整工作回忆

2025-07-02  

●曹进奎(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

  克拉玛依油田调整工作是从重新认识油田开始的。1963年,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研究人员终于搞清了克拉玛依油田油层的特点——它不是原来认为的均质砂岩油田,而是一个以砂砾岩为主,在纵向和横向上不均质程度较大,呈窝窝状分布的低渗透性油田,并据此编出了克拉玛依油田调整规划,确定了调整的目标,稳定和扩大油田的生产能力。
  在对油田有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以后,先在二2区、七1区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效果,产量稳定下来并略有回升,地层压力回升,油气比下降,验证了对油层的认识是正确的,坚定了调整好油田的信心。
  1964年,按照上级批准的方案,开展调整工作量最大的是一区调整会战。一区是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区块之一,它调整的工作量也大,需要调整旧井284口,补钻新井196口。
  为了打好油田调整这决定性的一仗,新疆石油管理局领导在同一时间分头到各单位召开干部和群众大会,动员人人为一区调整会战出力。
  3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包括7个钻井队、3个采油厂的20个井下作业队、两个基建工程队和油田研究所,油田工艺研究大队等单位共3400多人的队伍开上一区会战前线。我和张毅受命组织前线指挥部。30多人组成的指挥部开始设在八一注水站的一个大地窖里,几十个人睡通铺,蹲在地下吃饭。后来我们搬到了采油三厂,所有人都住在帐篷里。
  5月以后,戈壁滩上骄阳如火,帐篷里就像一个不通风的大烘炉,烤得人心烦意躁。有时实在难以坚持工作,大家就用水泥车向帐篷上洒水,降低一下温度。指挥部全体人员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直坚持着。
  油田调整最大的工作量是井下作业。旧井调整要搞井下作业,为了减少油田投产注后进行措施的困难,一部分新井也要进行井下作业。张毅带人到修井队调查,总结出两个“三结合”(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地质设计、修井队和采油队三结合)搞设计,作出各种可能发生情况的预案,抬开井口以后连续施工、一次成功的办法。
  为了适应油田调整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解放思想,反复试验,搞成了一大批适合克拉玛依砾岩油田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经过调整,几个主要开发区块的生产情况基本稳定下来,油田产量开始回升,1965年当年就达到93万吨,此后逐年增长,到1977年末,达到了200多万吨,克拉玛依油田又恢复了青春。
  我十分怀念当时在油田工作的一大批科学技术人员。他们有的搞工程,有的搞地质,有的搞管理,有的当时就担任了负责工作,有的是默默无闻的一般技术干部,他们都为克拉玛依油田的调整会战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
  他们有学识,有见解,不迷信权威和教条,勇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见解。1962年某外国油田开发专家来克拉玛依,断言克拉玛依是非断层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技术人员据理辩争,并坚决按照自己从实践中取得的正确认识,沿克—乌大断裂展开勘探,找出了断裂高产的规律,不断扩大了油田面积和储量。
  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在技术上有所追求,脚踏实地和群众结合,既出成果,又锻炼和增长了才干。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石油事业,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调整开发好油田为己任,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作出了贡献。
  (原载于1985年6月6日《新疆石油报》,本文有删节)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王丽媛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