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王雨萱 高宇飞 侯婧婧 通讯员 易勇刚 高迎春
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引领下,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已成为平衡能源供给生态保护的关键枢纽。
在此基础上,新疆油田公司创新构建“碳源掌控、注碳运行、动态分析与跟踪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自2017年起在准噶尔盆地东、西部开展CCUS技术试验。截至2024年底,新疆油田年注碳量已从10万吨跃升至50万吨,成为全国注碳规模最大的CCUS油田之一。
但随着项目扩展至玛湖1、夏77等七大油藏,技术难题逐渐显现:抽油泵因高浓度二氧化碳“气锁”频繁故障,注气井因气窜“短路”波及不均,井下管柱在强腐蚀环境中“伤痕累累”。
面对这些制约“地下碳宝库”高效运转的枷锁,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以下简称“采油院”)组建数十名专家及技术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踊跃参战,在数百次实验攻关中,于高气液比举升、增产增注技术、复杂工况防腐三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助力CCUS实现从试验到规模效益的历史性跨越。
举升突破,“消泡神器”破解“泡沫可乐”困局
地下深处的石油,并非如河流般顺畅流淌。它们往往“蛰伏”在数千米深的岩层孔隙缝隙里,开采难度大,常规注水开发常常面临“水注不进,油采不出”的困境。

新疆油田成功开展首口CCUS注气井井下泄漏监测现场试验。<图片由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提供>
于是,采油院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性能:密度接近液体,黏度却像气体,分子结构小、扩散性强。这些特性使其更容易渗入低渗透储层细微的孔隙中。
“我们的目标是让二氧化碳与原油充分混相,发挥其特有的补充地层能量、扩散效应和黏度降低作用,将‘藏匿’的原油有效驱动出来,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采油院一级工程师陈森说。
说干就干,科研攻关迅速展开。2020年,八区530井区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区投入运行。
随着二氧化碳持续注入地层,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氧化碳成功与孔隙中的原油互溶,显著增强了原油的流动性,区块整体产量获得了明显提升。
然而,随着二氧化碳注入量的不断增大,新的技术瓶颈开始显现——油井产出物的气液比持续攀升,带来了棘手的“泵效危机”。
陈森形象地解释道:“这就像用力摇晃一瓶可乐再开盖,泡沫(气体)喷涌而出,但瓶底的液体(原油)却倒不出来。”
在试验区油井中,伴随原油产出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远超常规油井,形成“高气液比”。气体在抽油泵内极易形成“气锁”,如同泵腔被泡沫塞满,有效原油难以进入泵筒,导致抽油泵的有效容积利用率(泵效)大幅降低,单井产量随之锐减。
“常规举升工具就像小孔径吸管,对付普通‘饮料’还行,遇到‘泡沫可乐’就吸不动了。”陈森补充道。

研发团队正在讨论CCUS开发方案内容。<图片由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提供>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恢复油井高效生产,科研团队对市面上现有的多种工具进行了大量实验评估,效果均不理想。
面对缺乏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局面,团队决心自主研发能够高效分离气液的专用工具。
关键性突破在于针对二氧化碳的独特物性对工具进行结构再造:科研人员精心优化了工具内部流道设计,创新性地耦合重力沉降与旋流离心分离原理,显著强化气液分离的效率。
“升级后的新型工具如同给抽油泵装上了高效的消泡器,其适用的气液比范围从原先的500大幅提升至1000。”陈森说。
现场应用成效显著,数据证明了技术的可靠性。
2024年8月26日,新疆油田公司在八区530二氧化碳驱试验区成功应用“气液置换防气泵+多效复合气锚”组合工艺技术3井次,单井平均日产液量增加1.76吨,平均泵效提高8.73%。同时,单独应用多效复合气锚工艺技术2井次,单井平均日产液量增加1.48吨,平均泵效提高6.25%。
技术攻坚的背后,是戈壁滩上的“笨功夫”。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克服诸多技术难题,不断优化实验方案,确保数据准确可靠。经过反复验证,气液置换防气泵和防气锁低漏失抽油泵在高气液比时可防气锁、改善进液,多效复合气锚分气效果突出。
为了验证工具适应性,团队在零下20℃的严寒中连续驻井,每天记录上百组压力、气液比数据。
如今,举升技术已在7个油藏逐步推广,不仅提升了原油产量,更保障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的顺畅运行,减少频繁修井,维持生产连续性和封存稳定性。
增产增注,“黄金搭档”治服二氧化碳“短路病”
新疆油田砾岩油藏储量规模大。
砾岩油藏储层结构复杂:砾石大小形状差异巨大,孔隙像迷宫般不规则,石油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区域流体流动能力(渗透率)差异悬殊,具有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水敏性强等特征。

科研人员现场讨论气窜治理方案。<图片由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提供>
“要让二氧化碳在此类油藏有效驱油,两大难题横亘眼前:注气井‘欠注’,二氧化碳‘注’不进去;采油井见效差异大,部分井高产,部分却‘无动于衷’。”采油院采油所工程师陈神根说。
“自八区530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区开展注气以来,部分采油井出现不见效、生产效果差等问题。”陈神根说,“问题在于地下油藏如同布满裂缝和孔洞的迷宫,二氧化碳易沿高渗透带‘短路’窜逸(气窜),无法均匀波及目标区域,相邻油井生产差异悬殊。”
面对困局,采油院采油所技术团队联合开发公司、采油二厂、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经过大量的技术调研和缜密论证,分析地质工程条件并优选试验井,创新性提出了针对二氧化碳驱的控窜引效一体化技术,堪称“堵漏黄金搭档”。
该体系巧妙结合“增稠流体”与“耐酸泡沫”两种材料,专门用于封堵油气井中的泄漏缝隙(封窜),将二氧化碳变黏稠。
“高黏度的增稠流体和持久的泡沫协同作用,能有效封堵复杂地层中的窜流通道,满足油田现场严苛的封窜需求。”陈神根补充道。
技术成功的核心更在于精准“引效”。
新疆油田公司CCUS注入井复合解堵增注效果喜人。<图片由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提供>
团队创新性融合油藏地质等多源信息,精准定位出需要改造的目标层位,针对性实施分层压裂,在压裂过程中巧妙运用“暂堵转向”技术。
“增稠后二氧化碳的流动性降低,无法再快速沿少数通道‘窜逃’。耐酸泡沫像塞子堵住了主要通道,变黏稠的二氧化碳被引导着转向油藏中渗透率较低、原油更难被驱动的区域,扩大波及范围,达到引油增产的目的。”陈神根进一步解释。
该技术开展现场试验以来,科研人员全程进行现场指导、跟踪分析和复盘总结,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和升级。
截至2024年8月7日,控窜引效一体化技术在八区530二氧化碳驱试验区已开展15井次,阶段累计产油13735吨,措施井日产油达到52吨。其中,2024年实施9井次,平均日产油3.2吨,阶段累产油1183吨,措施效果持续向好。
玛湖1井区上乌尔禾组油藏地质储量大,为典型强敏感致密砾岩,常规水平井体积压裂建产存在压力递减快、采收率低等问题,部分生产井开井试产表现出压力维持难度大、稳产时间短等问题,总体驱替见效不明显。
科研人员在借鉴前期八区530二氧化碳驱各类引效经验基础上,选择MHD1008井优先开展压裂引效试验。
通过分析MHD1008井与邻井连通状况,设计采用小规模解堵压裂降低后期气窜风险;结合地层特征、储层物性等,设计采用投球滑套机械分层组合二次加砂压裂工艺,控制裂缝高度,提高储层纵向改造程度;采用防膨压裂液,并控制入井液量,最大限度保护储层。
三防突破,特种“护甲”抵御千米深井“复合伤害”
二氧化碳遇水形成的碳酸,堪比“隐形酸液”,对井下金属管柱腐蚀性极强。
同时,低温高压下原油中的蜡质易析出结块,水中矿物质(钙、镁离子)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盐垢,如同“水泥”般层层淤积。
传统靠定期加药“打针”的化学防护方式,不仅成本高、管理难,效果也常不尽如人意。
“二氧化碳试验区采油井主体采用定期添加防蜡防垢药剂、机械清蜡等常规清防蜡防垢方法,应用效果不佳且成本偏高。”采油院采油所高级工程师熊启勇说。

新疆油田开展首口二氧化碳驱水平井气窜封堵现场试验。<图片由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提供>
CCUS工程环境下的井筒(油管、套管等),可谓是在“地狱模式”中工作,要时刻防腐防垢防蜡。
面对这一行业顽疾,采油院成功研发出一套高效经济的综合防护技术,为油田安全装上“三重保险”。
“我们创新研发出专用复合防腐防垢体系,使关键管材N80钢的年腐蚀速率降至0.0117毫米的极低水平,同时阻垢率高达88.56%,大幅延长了核心设备的使用寿命。”熊启勇说。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团队开发出可替代传统油基产品的水基环空保护液,在确保防护效果(N80管最大年腐蚀速率0.0167毫米)的前提下,实现综合成本直降60%以上。
为实时掌握井下“健康状况”,科研人员就腐蚀实时监测技术原理、设备结构、数据通讯、入井工艺等多方面开展方案论证,形成基于电阻探针原理的井下多点实时监测技术方案,经过反复实验迭代升级,成功研制出一套井下腐蚀在线监测仪器样机。
2024年11月,科研团队将井下腐蚀在线监测仪器放置于八区530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区。
新疆油田开展首口二氧化碳注气井环空带压光纤测试。<图片由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提供>
与行业同类技术相比,该监测系统在监测精度(分辨率达0.01微米)、测量点数(3个点位)等方面均显示出显著优势,实现井下腐蚀速率实时监测技术重大突破。
“腐蚀是二氧化碳驱技术应用面临的关键共性问题,此前主要通过井下挂片(环)、井口铁离子浓度检测方式分析井下腐蚀状况,但以上方法均无法实现腐蚀速率实时监测,腐蚀规律分析及加药制度缺乏依据。”陈森说。
该监测系统可耐温120摄氏度、耐压40兆帕,测量误差小于5%;采用双通道模拟数字转换器,实现高精度数据采样;实现3000米无损通信,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使用整体铸造、一体成型工艺,保证装置密封性能……
2024年12月10日,八区530二氧化碳驱采油井80538井特种合金防垢防蜡工具入井并成功完井,标志着新疆油田公司首口CCUS区块采油井特种合金防垢防蜡工具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高气液比举升、增产增注、复杂工况三防……三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如同精准打通了“地下碳银行”运行的关键“经脉”,阶段累计增油10165吨,降低产气101万方,注气井增注1.6万吨,产生经济效益1884万元,为八区530、玛湖1、夏77等试验区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这项融合“捕碳”智慧与“驱油”效益的绿色科技,正驱动着新疆油田年注50万吨碳的庞大系统高效运行,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减排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