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建爱 马淑蕊 周丽
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前,克拉玛依区人民法院通过《不能说的秘密》主题普法视频,以“情景演绎+法条链接+真实案例”的创新模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转化为生动的视觉语言讲给孩子们听。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以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普法模式,正以其可视化、灵活性和传播力,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新时代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可以通过视频等创新形式,从“浇水、培土、呵护”三个维度协同发力,育“苗”成长。
“浇水”——视频普法以情景浸润,精准输送法治养分。视频普法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水”,实现法治养分的有效吸收。《不能说的秘密》主题普法视频摒弃传统说教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校园情景,模拟学生们可能遇到的校园欺凌等现象,并同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条文,引导青少年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视觉化与故事化结合的“浇水”方式,极大提升了普法的接受度和感染力,使法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本,而是成为守护孩子们自身权益的“贴身铠甲”,有效解决了传统普法“不解渴”和“难吸收”的痛点。
“培土”——视频载体以独特优势,筑牢法治认知根基。如果说情景浸润是法治教育的“源头活水”,那么,视频载体的灵活性则为法治认知提供了“生长土壤”。视频普法能够在多场景中进行,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的萌芽与巩固提供有力的支撑。当下,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率不断上升,视频的可重复观看、碎片化传播等特点,使其在课堂、家庭等场景中更易被青少年学习和理解,进而使其能够夯实明辨是非、自我保护的能力根基,将法治意识内化为行为准则。
“呵护”——视频模式以传播筑盾,织密成长风险防护网。有了水源和土壤之后,想要“小树苗”茁壮成长,仍需细致的守护。视频普法具有广泛传播的特性,能够有效引发全社会的集体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行列当中,有效凝聚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学校可以将视频纳入德育课程表,家长则可通过班级群获取普法资源,社区可利用户外电子屏循环播放片段。当法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全民传播”,未成年人成长路上的“风雨”——如网络侵害、校园暴力等风险才能够在多方“呵护”下得到更有效的抵御。
在信息时代,法治教育要善于拥抱新技术、新载体。司法机关可联合教育部门建立“阶梯式视频普法资源库”,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分别开发动画短片、情景短剧、案例纪录片等适配内容;鼓励学校将视频普法纳入课后服务“菜单”,设计“法治小主播”“情景模拟秀”等互动环节;引导家长通过“亲子共学打卡”等形式参与法治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普法生态圈。只要大家用好视频普法这一法宝,就一定能让少年儿童在法律的守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