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11月29日,为落实新疆石油管理局“开辟盆地东部探区”的战略,在对火南构造进行加密勘探后,新疆石油管理局重组东部勘探指挥部,指挥调度来自南北疆的钻井、测井、试油等20余支专业队伍奔赴火烧山,石油人战天斗地的脚步彻底打破了这片沙漠亘古不变的沉静。
只有亲身经历过火烧山油田开发的人,才知道“战天斗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寒冷、荒凉,是第一批新疆石油人对火烧山最初和最直接的感受。
火烧山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山西南麓,冬冷夏热。当准东石油人第一次踏上这里时,这片土地可谓“一穷二白”,近50厘米厚的冰雪覆盖荒原,肆虐的寒风打得人彻骨生疼,冻死的黄羊随处可见。
东部勘探指挥部经与吉木萨尔县政府协商,征用吉木萨尔县以西10千米处、216国道531千米路段北侧水西沟一块1.124平方千米的戈壁滩,作为吉木萨尔石油基地的建设用地,虽盖了3栋砖泥结构的简易办公室,但大多数还是列车房,更有极少数帐篷。
人多房少,机关工作人员和各基层车间(队)领导的宿舍和办公室几乎都是合二为一的,白天当办公室办公,晚上当宿舍睡觉。有些职工甚至拖家带口住在地窝子里,吃喝拉撒睡都在井场上。
后来,随着参与会战的人越来越多,基地又相继新建了一些简易宿舍,空间仍然十分拥挤,不管大间小间都摆满上下铺,连转身都困难。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间女工宿舍的姑娘们,集体请求队长再不要往她们宿舍分胖子了,因为宿舍里胖子多了不好转身。
食堂的环境也很简陋,没有饭厅,职工只能打了饭菜蹲在地上吃或端回宿舍吃,若赶上一阵大风吹来,碗里就铺了一层沙子。
据原试油134队职工张庆回忆,1984年春天,火烧山下了一场持续半个月的大雨,洪水把道路冲毁,车辆无法通行,井场很快没了菜吃,后来连生活用水都快用完了。
当时,大家吃水全靠车拉。为了确保现场职工的用水,队里决定将水罐上锁,每间宿舍每天只发一壶水。后来甚至为了自救,大家每天就省吃省喝饿肚子。
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批又一批新疆石油人靠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坚定继续着东部勘探的步伐。
回眸历史画卷,火烧山油田会战的苦是真的苦。火烧山油田会战打的更是一场精神仗,它充分展现了新疆石油人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对于物质层面的收获,老一辈石油人发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更需要铭记和传承,这也成就了新疆石油人的根与魂。
(原载于《克拉玛依日报》特刊《激流勇进》《为有牺牲多壮志》一文,本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腊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