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寻访他乡克拉玛依人 | 王玉记: “深钻”药道 护佑生命之光

2025-07-25  


人物档案

  年龄:45岁

  职务/身份:北京大学药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

  家乡寄语:祝福家乡越来越美丽,人民越来越健康!

  我为家乡献一策:希望克拉玛依积极争取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政策落地,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加强政策引领,突出创新驱动,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高宇飞 张丽 娄林毅

  童年时,王玉记经常坐在父亲驾驶的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卡车上,穿梭于克拉玛依油田各个作业区。望着戈壁滩上钻井工人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仿佛能感受到大地深处的钻头引发的脉动。

  彼时,年幼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药学,“钻”出一片新天地。

“是药学选择了我”

  出生在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的王玉记自幼便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成绩稳居班级第一、年级前列。他认为,自己的优秀离不开班主任毛玉英的努力。

  师资缺乏的年代,造就了毛玉英与王玉记“神奇”的师生关系——从钻井小学到钻井中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毛玉英始终是王玉记的班主任。

  “毛老师总是夸我、鼓励我,让我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王玉记说。

  他称自己“天生坐得住”。

  “快两点了,赶紧睡觉吧!”王玉记小学时做作业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父母催着他睡觉也没用。

  “今天是周日,不用上学啊!”冬日的早晨8时左右,克拉玛依的天还黑着,他却早早收拾好书包要去上学,经母亲提醒是周末,才反应过来。

  30多年后,这些场景他记忆犹新。

  这份专注力,成为王玉记日后科研路上的“敲门砖”。

  1998年高考结束后,志在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的王玉记,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该校2000年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却因几分之差被调剂至药学专业。

  面对挫折,从小就对北京充满向往的王玉记却很豁达:“一想到能去北京,我就觉得接受调剂也行。”况且,他当时认为医学和药学这两个专业“差不太多”。

  多年后,已是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的王玉记坦言:“与其说是我选择了药学,不如说是药学选择了我。”

“感觉自己来对了”

  进入大学第一周,经过老师们的介绍和讲解,王玉记才真正明白药学和医学的区别所在,也认识到药学领域无论是实验还是产品,还有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各个链条,都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所以,我感觉自己来对了!”王玉记说。

  然而,初入大学的王玉记很快就遭遇了“当头棒喝”。一本动辄几百页的专业教材,老师一节课就讲完了一大半。不仅如此,他很快又发现,药学专业需要记忆的内容堪称海量。

  这让王玉记一下子蒙圈了,一度学习有些吃力,大一期末考试成绩勉强达到班级平均水平。

  每当感到学习辛苦的时候,王玉记脑海里就经常反复闪现一些画面:坐在父亲开的卡车穿梭在油区时,他住过作业区四面漏风的铁皮房、板房,看到过无论寒冬还是炎夏都坚守岗位的石油工人,还有父亲每次下班时衣服上抖落的滚滚盐渍、尘土……

  所以,王玉记始终觉得,“比起父辈们的艰辛,读书的苦不算什么。读书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为了把学业搞上去,王玉记一边向学长借阅学习笔记,一边跑到图书馆查找提高记忆力的文献。最终,他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自己记忆规律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四时,王玉记的成绩跃升至班级第二名,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药学博士学位。

“科研与钻井一样”

  2004年,王玉记的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院长彭师奇,承担了创建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2016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的重任。博士在读的王玉记跟随导师参与了大量筹建工作。

  2007年博士毕业时,面对药企的高薪邀约,王玉记听从了导师建议,选择留在首都医科大学工作。而他进入药企工作的同学,薪酬是他的3倍还多。

  “导师觉得我适合搞科研。我也觉得搞科研很有意思。而且当老师有寒暑假,也不错。”王玉记爽朗一笑。

  当然,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王玉记发现,首都医科大学特别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这对于药学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正式进入首都医科大学工作后,王玉记一头扎进了药物研发领域,主要从事肿瘤、脑卒中等药物的研发和纳米药物研究。

  药物研发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的工作,但王玉记从不觉得枯燥。在他看来,“搞科研和钻井本质上一样,都是在一步步探索。”

  “油田钻井是‘一直打洞’,搞科研其实也是在纵向空间里‘一直打洞’。遇到的所有困难,我们都得想办法克服。”王玉记说。

  他也始终在向学生们强调吃苦精神:“药学实验就是一个从反复失败中寻找细微奇迹的过程,这不仅限于药学实验,绝大多数科学实验都是如此。如果没有吃苦精神,学习、科研、工作都会难以为继。”

  深耕药物研发十余年,王玉记主导了物证检验鉴定技术标准制定,优化了艾滋病防治策略,推进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药产品联合实验室建设,参与公安部食药犯罪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承担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资助;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带领团队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80项、国际专利13项。

  凭借优异表现,王玉记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反推药物新靶点”

  在科研成就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王玉记先后担任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直到2021年被任命为药学院院长,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二级学院院长。

  作为院长,除了培养好学生,王玉记认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药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研发新药。

  面对我国新药研发的短板,为了在新药研发上实现突围甚至“弯道超车”,王玉记在前两任药学院院长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充分认识并发挥学校优势和特长,带领药学院走上了一条具有‘首医’特色的药物研发之路。

  “‘首医’拥有21家附属医院,这是最大优势。只根据理论研发药物,成功率难以保证。如果从临床问题反推药物新靶点,成功率会高很多。”王玉记说。

  近年来,王玉记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多款药物,其中一款针对化疗副作用缓解的药物即将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另外两大类创新药物均已获得立项。

  2025年3月28日,王玉记研究团队在药物化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论文,详细报道了化合物D6的发现、合成、体外和体内活性研究,以及其作为新型口服PD-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不仅为PD-1/PD-L1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制药这件事,说到底是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希望有一天,我们研发的药物走进千家万户。”王玉记对记者说,“可能你们10年后再采访我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新药做出来了。”

“随时可以来找我”

  虽然身在北京,但王玉记始终心系克拉玛依、心系新疆。他与新疆医科大学和石河子大学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与这些高校联合开展制药研究。

  “新疆的道地药材品质特别好,甘草、板蓝根等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都很高。我们与新疆的高校合作,就是想把好的资源转化成优质的药物。”王玉记说。

  对于家乡克拉玛依的新疆第二医学院,王玉记也十分挂心。几年前,他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积极推动师资培养和课程资源共享。

  “‘首医’的课程、20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等资源,只要有需要,都可以直接免费使用。想培养老师或者老师想做博士后的,随时可以来找我。”王玉记说。

  在王玉记牵头组建的首医药学类虚拟仿真教研室成立后,新疆第二医学院成为该平台的第4个共享单位。目前,该平台的数十个共享单位中,绝大多数是国内知名医药类高校。

  目前,王玉记正在与相关企业合作,计划在新疆打造一个基于药食同源理念的生产基地。

  “如果克拉玛依能享受到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我们一定会把生产线放在克拉玛依。”王玉记说。

  王玉记还透露,今年10月,中国药物化学会将在乌鲁木齐举办一次大型会议,他是交叉学科论坛负责人。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邀请参加论坛的全国各地专家到克拉玛依交流考察,感受一下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他说。

责任编辑:武海丽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