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底,火焰山脚下的吐哈油田鲁克沁稠油“压舱石工程”传来捷报:工程计划45口新井全部完钻,其中31口油井已完成投产29口,日产原油突破100吨,阶段成效显著,开发形势持续向好。

鲁克沁采油管理区提前做好管线铺设等新井投产地面工程配套,全力保障新井投产进度。姚骅 摄
作为中国石油“老油田稳产压舱石工程”示范项目之一,鲁克沁稠油“压舱石”工程对吐哈油田持续推进原油高质量稳产意义重大。今年以来,鲁克沁采油管理区锚定“稳住基本盘、谋求新突破”目标,以层系井网调整、精细油藏描述、水驱控水提效、二三结合增效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充分释放区块上产潜力,逐步构建起系统化高效开发技术体系。
鲁克沁采油管理区坚持“一井一策”投产方案设计,结合测录井数据,综合分析储层物性、含油性、水淹程度等条件,同时参考邻井生产动态及见效见水状况,科学设计射孔层段、射孔方式及吞吐开发配套工艺,最大限度释放单井产能。通过建立射孔层段“方案设计—投产分析—评价认识—优化设计”的闭环跟踪优化机制,持续深化对水淹层和地层能量的认识,有效保障投产效果。截至目前,投产油井综合含水率为62%,较井网内相邻油井综合含水率降低10%以上,达到预期目标。
针对阶段未达产井,鲁克沁采油管理区从地层能量、储层物性、地层污染、水淹程度等多维度开展再评价,精准制定注水补能、压裂改造、酸化解堵、注气吞吐等分类治理措施。目前已实施压裂1口、酸化2口,其中玉东204—1381井通过二氧化碳+压裂治理实现自喷生产,日产油5.1吨,综合含水率65%,较措施前日增油4.2吨,成功达产,为低液量井治理提供了有力借鉴。同时,针对水淹程度较高的油井,在投产设计阶段即充分优化,配套鲁克沁稠油特色注气吞吐提产技术管柱,可择机实施吞吐治理,确保达成产能目标。
此外,鲁克沁采油管理区技术团队聚焦水驱深度精准开发,重点围绕完善注采关系、提水恢复地层能量、措施挖潜剩余油、治理无效循环等方面开展综合调整。新井投产后,管理区快速推进油水井配套工作,以完善注采井网、调整注采结构为目标,优化实施顺序,提升单井产能贡献。同时,加快钻关水井恢复作业,实施“一井一策”优化注采比,实现快速补能,有效缓解前期钻关影响。截至目前,已累计恢复51口钻关井,日增水量1940立方米,预计8月上旬完成全部56口钻关井恢复作业。其中,新井玉东204—1151井新增注水后28天见效,日增液3立方米、日增油1.2吨,且持续见效,为通过精细水驱实现“压舱石”工程全面达产奠定坚实信心。

来源:吐哈油田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