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刘艺璇
今年以来,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克石化公司”)炼油三部以精细管理为切入点,持续深挖装置效益“增长点”。车间精准定位装置生产效能瓶颈,多管齐下、精准施策,通过革新工艺调整模式、优化关键设备运行等举措,成功打出一套提质增效“组合拳”。
从“掐头去尾”到全局优化
“突破瓶颈的关键是转变思路,向精细管理和创新要效益。”克石化公司炼油三部党支部书记张景伟说,换流变产品的闪点与低温粘度是衡量其质量的核心指标。以往,Ⅱ套精密分馏装置在生产该产品时,大多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掐头去尾”式调整:即低温粘度偏高时减少重组分拔出、闪点偏低时增加轻组分拔出。这种局部调整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产品指标,但会导致大量有效组分被白白浪费,还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面对这一生产困境,车间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打破传统思维束缚,变“局部调整”模式为“全局优化”模式。通过研究分析与实践尝试,自今年3月起,车间反向调整生产思路,不仅从源头把控原料性质指标,还通过全流程分析有效组分分布情况进行精准调整。
思路的转变带来了显著成效。新的调整方式使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组分得到更充分利用,产品收率较2024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据统计,克石化公司今年已累计增产换流变超750吨,为公司增效超200余万元,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可靠。
从“能用就行”到精细管理
在调整工艺模式的同时,车间还同步推进设备优化,力求全方位提升生产效能。
Ⅱ套精密分馏装置水环真空泵P241A/B所配备的公用旧水冷器由于运行时间较长,结垢问题严重,导致冷却效果差、运行工况不佳,无法闭环运行。目前,公用旧水冷器只能通过持续补排水维持运转,不仅消耗新水量大,而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也难以稳定达标。
针对这一问题,车间积极与冷却器厂家联系,根据实际工况定制相匹配的设备。冷却器经过改造后,实现了闭式循环,泵运行稳定,每年可节约新水4000吨。
克石化公司炼油三部精密分馏装置负责人梁文说:“以前我们总觉得设备能用就行,忽视了故障设备也有可能带来更大损失。随着‘精细管理、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将及时调整管理思路、优化设备功能,持续推动装置运行水平提升。”
据了解,克石化公司炼油三部正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在生产工艺运行、设备故障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探索以科技力量撬动生产效能的全面提升,在提质增效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