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克拉玛依市会展中心,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隆重开幕。新疆石油报记者 姚继东 摄
新疆石油报记者 郭阳 实习记者 冯茹姣
8月的克拉玛依,骄阳似火,能源装备领域的创新热潮同样澎湃。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于8月13日至15日在克拉玛依市会展中心举行。这座以油闻名的西部城市,再度成为能源装备领域的焦点——3.3万平方米的展馆内,6大特色展区星罗棋布,来自8个国家及19个省区市的416家企业同台竞技;中国石油展团以1620平方米的阵容亮相,14家企业携168件展品登场,从超深层钻采装备到绿色低碳技术,从智能算力应用到新能源融合方案,全面展现我国能源装备制造的硬核实力与创新锋芒。
展场全景
能源装备的“创新矩阵”
步入会展中心,“新驱动、新制造、新效能”的主题标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油气及化工装备展区内,大型压裂车组模型如钢铁巨兽般矗立,混合钻头、金刚石钻头在展柜中折射出冷冽的金属光泽;新能源与新材料展区里,风光电沙盘上的“绿电”流动模型吸引观众驻足;智能算力展区内,数字孪生平台的屏幕闪烁着数据流,将远在千里之外的油田作业场景实时投射……

8月13日,在中石油特装展区,先进的石油装备引来嘉宾围观。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摄
中国石油展团的位置尤为醒目。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开井装置、制氢设备与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这套制氢装置可实现绿电与制氢的高效耦合,而热电联供系统能将氢能转化为电与热,为油田生产提供‘零碳’动力。”连续油管作业用塔式支架、特色井下工具、特种井口等“新疆油田造”装备依次陈列,与智能抽油机模型形成呼应,构成一幅从地下钻采到地面处理的全链条装备图景。
不远处昆仑制造的540平方米展区内,超深井自动化钻机模型与电驱压裂装备交相辉映。“这是我们近两年研制的35项首台套重大装备之一,从钻井到压裂,全流程实现自主可控。”现场讲解员话音未落,一群来自中亚的采购商已围拢上前,用英语询问设备的技术参数与应用案例。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的展位前,套管外敷光纤正通过屏幕演示“井下监测魔法”——纤细的光缆如“神经末梢”般铺满模拟套管,屏幕上实时跳动着DAS(声波)、DTS(温度)数据。“它能抗住150摄氏度高温和160兆帕高压,在6834米深的井下也能精准‘感知’压裂动态。”工作人员的介绍让观众频频点头。
新疆油田公司应急抢险救援中心带来的井口装置系列堪称“二氧化碳驱油的装备基石”。其中,KY78/65-70CC采油井口装置格外引人注目,其金属外壳上“专为CCUS设计”的标识清晰可见。“这款装置是我们针对二氧化碳驱油工艺的核心需求研发的。”该中心应急装备研究室主任常院青指着展品介绍,“它能精准适配高压、高腐蚀性的二氧化碳注入与采出环境,为新疆油田‘CCUS/CCS百万吨全覆盖工程’提供关键装备支撑,让大规模碳封存与驱油作业更安全、更高效。”

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室内展厅的企业展品。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崔文娟 摄
旁边的展柜里,另一款KY78/65-70x65/52-25压力分级模块化井口装置则展现了“灵活适配”的智慧。“不同区块的地层压力差异大,因此,我们把井口装置设计成可拆分的模块。”常院青边演示模型的组装过程边解释,“压力不高的场景就用简化模块,既能满足需求,又能降低30%以上的井口成本,还能缩短现场安装时间,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这些看似“沉默”的钢铁装置,实则是打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链条的关键一环。它们的亮相,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我国在绿色低碳装备领域从“跟跑”到“定制化领跑”的跨越。
展会现场的“人气密码”不仅在于展品的“高、精、尖”,更在于互动与体验的“活、新、实”。在中海油的展区中,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赏到超精细的海上平台模型,这些模型细节逼真,工艺精湛,仿佛将真实的海上作业场景搬到了展馆之中。此外,三维立体的模拟沙盘更是引人注目,生动再现了中海油在海上勘探开发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这些展项不仅展示了中海油在海上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经验,也让观众对中海油的海上作业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硬核实力
自主研发的“国之重器”
在能源装备领域,“自主可控”是刻在中国石油人基因里的使命。此次展会上,多家企业都带来了自己的“拳头产品”。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的展台,更是自主创新的“成绩单”现场。该公司科研管理部相关工作人员栾明煜指着展台介绍:“我们目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9件,认定股份公司技术秘密73项,荣获各类专利奖22项,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8项。”

外籍嘉宾拍摄记录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现场。新疆石油报记者 蒋剑 摄
展台中央,绝对压力式固井趾端阀的实物与应用数据图表并列摆放。“国外设备不适应新疆油田的复杂地质,我们自主研发的这款装置,在56口井应用中实现固完井成功率100%、压裂成功率94.6%,节省首段射孔费用8万到10万元。”这番话刚落,几位国内油田的技术人员便拍照详细记录参数细节。
从超深层钻试采一体化技术到非常规油藏低成本压裂方案,从致密砾岩油藏效益开发关键技术到油气与新能源融合技术……新疆油田带来的18种工具材料与五大技术系列,每一项都标注着“自主研发”的标签,其中多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中国石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组建的专业公司,昆仑制造的展台堪称“国之重器”的集中展示区。超深井自动化钻机模型旁,观众可通过交互屏幕“操作”一键式起下钻系统;地面防喷器控制装置的核心部件被放大投影,每一处精密设计都清晰可见。“我们覆盖油气产业链全环节,从勘探开采到运输加工,200余种产品中,大部分实现了进口替代。”昆仑制造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其35项产品被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评为重大装备首台(套),彻底解决了超深层钻井、非常规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渤海装备的展区同样“藏”着技术突破。175兆帕高压套管头与配套的78175型号平板闸阀,曾是国内高端石油装备的“短板”,长期依赖进口。如今,这组“中国智造”的装备不仅填补了技术空白,更凭借耐高压、高密封性等优势,成为超深层油气开发的“标配”。
固体蓄热电注汽锅炉旁,工作人员现场讲解“电能—热能—蒸汽”的转化过程:“这台设备通过固体蓄热与电加热技术的融合,让稠油热采告别了‘高污染、高能耗’——在新疆油田的应用案例中,节能效率大幅提升。”
协同共生
技术交流的“共振效应”
展会不仅是产品的“秀场”,更是技术碰撞的“磁场”、产业升级的“引擎”。从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对接,到国内外技术的理念交融,再到行业对未来趋势的集体思考,这场盛会正激荡出跨越边界的“共振效应”。

智能机器狗亮相第七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新疆石油报记者 蒋剑 摄
宝石机械负责人正仔细整理一沓留言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客户建议。“以前改进产品靠实验室数据,现在直接听客户‘吐槽’,方向更准了!”他坦言,此次展会让企业跳出了“技术闭环”,真正触摸到市场需求的“脉搏”。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监理公司)企业高级专家张传新则带着“走出去”的期待说道:“我参加过多次国内外展会,每次都能感受到我们的技术在进步。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新疆油田的产品和技术理念传得更远,也希望展会能越办越好,向国际顶尖水平看齐。”

中石化展厅琳琅满目的炼化产品吸引一对父子驻足。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闵勇 摄
新疆油田公司应急抢险救援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张晓彩在参观完展会后深有感触:“近年来,展会的举办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科技气息。过去展会上的参展项目大多是以实物为主,人们只能通过直观的实物展示来了解产品的功能和特点。如今却大不相同,展会上不仅有精致的实物展示,还涌现出了大量的模型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以及一系列前沿的、先进的理念分享。这些新颖的展示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展会的内涵,也让参加者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种“双向奔赴”的交流在展会随处可见,中亚采购商围着电驱压裂装备追问应用案例,国内同行在数字孪生平台前交流油田智能化经验,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工程师探讨新材料的产业化路径……从单个产品的技术参数,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再到能源转型的解决方案,思想的火花在每一次对话中迸发。
有负责人翻看着记录满行业动态的笔记本说:“展会是窗口,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前沿的技术趋势;更是桥梁,连接了上下游的需求与创新。”
贝肯能源副总裁李元军则表示,通过与油田、下游企业的深入交流,企业对“协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源装备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条上每一环的同频共振。”
从国之重器的自主突破,到绿色装备的加速领跑;从数智技术的深度赋能,到产业生态的协同共融,第七届克拉玛依国际石油装备展,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产品的盛宴,更是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跨越的生动缩影。这些装备不仅是油田勘探开发工具,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定盘星”、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当展会的帷幕缓缓落下,中国石油展团的参展企业已带着新的目标重新出发——他们擎起的,不仅是能源装备创新的大旗,更是中国石油工业向高端迈进的信心与底气。

责任编辑:沙露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