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通讯员 李阳 谯琳琳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几代勘探工作者怀揣着在准噶尔盆地找油的赤诚与执着,在一次次探索与失利中砥砺前行,新旧世纪之交,新疆油田终于成功叩开了陆梁的油气宝藏之门。

陆梁油田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图片由陆梁油田作业区提供)
作为我国新世纪诞生的首个亿吨级储量的沙漠整装油田,陆梁油田坐落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部,与克拉玛依市的直线距离为240公里。该作业区辖区面积2507平方千米,主要负责陆梁油田、石南21井区、玛东油田的勘探开发与管理,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8亿吨。
回溯历史,陆梁地区是新疆油田在准噶尔盆地较早涉足的勘探区域。上世纪50年代,勘探队伍在这里开展重磁力地面地质调查,发现了夹持于乌伦古坳陷和中央坳陷之间的大型隆起——“陆梁隆起”。

2000年2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技术人员在沙漠腹地定下了陆9井井位。李增 摄
陆梁隆起从一开始就被勘探工作者视作油气聚集的“潜力股”,始终是众人瞩目的找油焦点。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勘探人员在隆起西北的最高部位和稍高的石英滩地区尝试钻探均未获成功,追根溯源,是因为北部坳陷二叠系烃源岩的情况不够明确。1957年,在隆起西南边部钻探了第1口参数井——玛参1井,该井井深超过2000米,揭露三叠系上部地层,却未见油气显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勘探人员再次挺进陆梁,在陆梁隆起实施了区域性光点地震、模拟地震工作,一批背斜圈闭随之被发现,但其他勘探工作基本停止。
1979年,全国石油工业勘探会议确定:要对盆地的陆梁等地进行综合地质勘探。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和勘探装备的持续进步,陆梁地区的勘探工作也因此再次启动。通过实施二维地震勘探,不仅证实了陆梁隆起西南部三个泉背斜的存在,还发现了基准井南断裂。然而,自1981年起,新疆石油管理局先后在玛湖东背斜构造西北倾斜坡和西高点上部署的陆1、陆2井,以及在基准井南断裂下盘部署陆3井、陆4井,都未获得新的突破。从1995年开始,管理局对三个泉凸起进行第三轮钻探,接连部署了陆5、陆6、陆7和陆8井,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陆梁隆起区的勘探工作又一次陷入停滞。
即便如此,这段时期的探索也并非毫无收获。勘探人员深刻认识到,陆梁隆起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方向,具备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的资源条件,这为后续的勘探工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99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上陆梁”。几代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新疆油田精神指引下,在地质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勘探技术与装备日趋进步、科学决策程序愈发规范的背景下,2000年4月23日,在三个泉一号背斜东高点钻探陆9井。同年6月8日和7月12日,分别在侏罗系和白垩系试获工业油流,其中白垩系发现工业油藏更是实现了准噶尔盆地该地层油气勘探零的突破。最终,陆梁油田在6个井区15个层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亿吨,宣告了新世纪准噶尔盆地第一个亿吨级油田的诞生,圆了几代石油人在陆梁的找油梦。

陆9井纪念碑。(图片由陆梁油田作业区提供)
陆梁油田的发现,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2年,它不负众望,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成为准噶尔盆地当年发现、当年探明、当年投产的第一个油田,更是助力新疆油田原油产量首次跨上1000万吨台阶、建成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关键力量,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姜蕾
本期编辑: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