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代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高校在民族地区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地位、担负着特殊使命。民族地区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学术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各项工作主动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努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为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提高政治站位,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弘扬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自然也应成为民族地区高校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高校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历史方位,要切实扛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更加坚定、自觉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治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发挥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守好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政治优势,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各族师生、员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民族地区高校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努力构建“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当前最关键的是,一方面,要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门课程,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加快教育教学案例库、素材库建设,积极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将教材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体系,深入拓展各级各类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走深走实。
突出学术引领,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视察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科学定位学科建设方向与重点任务,协同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尽快形成支撑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构建的学科体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统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交叉力量,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国式现代化边疆民族地区实践、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打造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话语体系,要“统观内外”,紧紧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等问题,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有自己特色与见解且有广泛吸引力、影响力的中国声音、中国见解,讲好中国故事。要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发挥涉疆问题研究“第一梯队”作用,充分利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等学术平台,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等国际国内交流机制,就涉疆问题发声亮剑,立足区域发展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传播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话语。
落实根本任务,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引领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有形”,打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校园文化。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发挥支撑、引领、示范作用。民族地区高校会聚了来自不同民族的教师和学生,要自觉承担推进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任务。要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多样化、全方位的交流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广大青年共同成长进步。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营造氛围,实现各族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全方位融入,通过有效的日常服务、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不断提升各族师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多措并举,形成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格局,推动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有感”,开展面向民族地区一线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具有独特的育人作用,要持续性、有针对性地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引导青年学生和学者扎根边疆民族地区一线开展实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运用红色资源,在实践中用党领导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伟大成就凝聚人,用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百年历程鼓舞人,用党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激励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鼓励学生积极投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在实践中将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行为,突出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各族学生以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注入灵魂、落到实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聚焦“有效”,培养兴疆固边的各民族优秀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美丽新疆建设培育千千万万德才兼备的各民族优秀人才。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落脚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一方面,要着眼兴疆固边需求完善学科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布局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加快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交叉,着力培养民族地区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聚焦兴疆固边志向培养创新人才,坚定不移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做热爱边疆、建设边疆、守护边疆、奉献边疆的生力军,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