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娜
7月盛夏,正值暑假,新疆大学红湖校区的主干道杜重远路,没了人来人往的热闹,却散发着别样的生机,榆叶梅、红叶李等林木,在阳光下愈发茂盛。
杜重远,1898年出生于吉林怀德,原名杜乾学,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沈阳创办瓷器厂,投身实业救国。他深感救国之路必定任重而道远,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杜重远,立志以身报国。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奔走于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紧跟共产党走,成为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战友。”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孟楠说。
1937年到1938年间,杜重远三次入疆,进行广泛的考察、了解。第三次来疆期间,他被同乡、留日同学——时任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的热情邀请感动,决定效力于边疆的教育事业。返回武汉后,杜重远向周恩来汇报新疆之行,提出把新疆建设成为稳定的抗战大后方的建议。在周恩来同意和支持下,杜重远举家迁居新疆,并接过新疆学院院长一职。
孟楠介绍,那时新疆学院的办学条件很差,仅有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学3个系,另附设两个高中班,全校学生不足200人,教师10余人。杜重远给邹韬奋写信说:“新疆学院,除一座旧营房外,别无长物,不要说物理化学,生物卫生种种设备,连教课的书籍也不完全”。
杜重远以延安抗大为榜样,继承共产党人给学校留下的好传统,以“团结、紧张、质朴、活泼”为校训,按照“抗大”的教学方针办学。为充实师资力量,他竭尽全力聘请茅盾、萨空了、张仲实等任教,邀请赵丹、王为一等人从事文艺宣传活动;他立足实际调整新疆学院的教学内容,增加联共(布)党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倡导创立了土木工程系和语文系,为新疆培养了一批土木建筑工程人才、精通新疆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在学生们眼里,杜重远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院长。他每天很早就赶到学院,与学生们一起做操、跑步、谈心,白天与学生们吃同一锅饭,常常忙到深夜才回家。他强调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身体力行。在讲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程时,他总是毫不留情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呼吁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抗战到底。
1939年7月至8月,由杜重远任团长的“新疆学院暑期赴伊旅行团”走进伊犁区(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进行抗战宣传和社会调查。200多名师生冒着酷暑辗转8个县,每到一地都会召集群众大会,由杜重远和副领队张仲实报告全国抗战形势,然后由学生演剧队演出文艺节目,把抗战教育和发动群众结合起来。沿途各地群众热烈欢迎这群师生,有的地方一再挽留他们,要求延长演出时间。“这场暑期社会实践鼓舞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抗日斗志。”孟楠说。
杜重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始终坚持抗日斗争,培养了一批具有进步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各族爱国青年。他以锋利的文字揭露、抨击日本侵略者,号召群众共同抗日;他带领学生创办宣传新思想的《新芒》月刊,放歌天山,宣传抗日主张;他一心扑在新疆教育事业上,让新疆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抗大第二”。
对杜重远的贡献,新疆各族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盛世才却嫉恨杜重远,将他软禁继而秘密杀害。“杜重远只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40多年的光阴,他的一生短暂却无比辉煌。”孟楠感慨说。
时光荏苒,抗日战争早已取得胜利,“新疆学院暑期赴伊旅行团”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新疆大学各族师生勇往直前。师生们利用寒暑假,奔赴天山南北,以“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展开调研、宣传,受到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