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王雯婧
11月24日至25日,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吉木萨尔页岩油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吉庆油田作业区”),皑皑白雪厚可盈尺,增储上产热火朝天。来自人民日报社新疆分社、新华社新疆分社、经济日报新疆记者站、科技日报新疆记者站、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新疆日报社、新疆广播电视台、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等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在两天时间里参观走访了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
采访团一路走平台、入站点、进厂区、访专家,感受吉木萨尔页岩油项目发展的脉动,用他们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2024年累计产量突破100万吨的盛况。
“这里的成果值得自豪”
吉庆油田作业区成立于2019年12月,其名蕴含着“占得天时地利曰吉,建大业献能源当庆”之意。2021年3月,吉庆油田作业区加挂吉木萨尔页岩油项目经理部牌子,肩负起全面建成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和集团公司新型油田作业区示范标杆的双重历史使命。
来到吉庆油田作业区后,采访团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现场,深入了解吉庆油田作业区特色发展、页岩油开采的做法和成效。
“这是我第一次深入油田现场做采访,我对页岩油的开采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新疆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李峰说,“采访过程中,油田职工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投入。经过他们的讲解,我们也对页岩油有了全面的认识,还挖掘到了很多页岩油开采背后的感人故事,真的不虚此行。”
采访团成员在吉172_H井井场听亲历员工讲述这口井投产之初的感人故事。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姜蕾 摄
在吉172_H井前,听当年在这里奋斗过的职工讲述“三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新疆日报社记者于江艳心中感慨万千,她说:“这是我第4次来吉庆油田作业区,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吉172_H井。2022年2月初,我参加新疆油田组织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在这里待了不到20分钟,冻得快哭了,一位同行的摄像老师鼻涕都冻住了。由此可见,吉172_H井投产之初,在这里工作的人面临着多么艰苦的工作环境。现在吉庆油田作业区致力于科技创新,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了远程监控,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时传回中控室,不需要采油工巡井和取样,极大改善了一线职工的工作条件,同时做到了降本增效。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值得自豪。”
“这里的经验值得推广”
吉木萨尔页岩油属于陆相混积型页岩油,原岩品质好、含油饱和度高、压力系数高,但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单层薄、油质稠,存在4个开发难点:一是甜点识别难,二是钻井提速难,三是压裂造缝难,四是提产提采难。
攻坚克难的路上,吉庆油田作业区经历了勘探及开发先导试验、评价及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区建设3个阶段,并通过深化地质认识、技术攻关、管理创新,使其高质量建成国家级示范区的条件基本成熟。
在示范区58号平台,采访团成员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吉木萨尔页岩油开发历程。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姜蕾 摄
在示范区58号平台,曾经显眼的老式“磕头机”不见踪影,地上只有少量的采油井口。经过介绍,记者们得知,地表下方的螺杆泵正在源源不断地开采石油,这里已经实现远程智能管控和电子巡检,无需多人值守,石油开采可以昼夜不停。
“吉庆油田作业区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页岩油开采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他们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可以推广至其他油田,助力页岩油开采工作。”经济日报新疆记者站站长乔文汇说,“我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能够深刻感觉到科技创新为吉庆油田作业区带来的变化。油田作业规范,拥有随时解决问题的完整机制,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强,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吉庆油田作业区页岩油联合站,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的发展历程,强调其与同类型联合站相比,该联合站用工人数最低、效率最高。
“今年5月我就来过一次吉庆油田作业区,对示范区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和采访,在报纸的头版头条进行了宣传。”科技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梁乐说,“如今,我再次来到这里,更加详细了解了联合站的情况,以及吉172_H这口功勋井开采背后的故事,见证了产量突破100万吨的历史性时刻,记录下油田职工发自内心的笑容和自豪的神情,我觉得特别开心。以后我会一直跟进示范区建设情况,把他们的经验做法采写好,推出更多的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