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前辈|康世才:让知识之泉催开智慧之花

2025-07-14  

康世才。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桃 摄

人物档案

  康世才,祖籍河北省正定县傅家村,1938年3月21日出生于兰州,1961年8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志愿申请到西北边疆,参与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建设。先后担任克拉玛依市文教局局长、克拉玛依教育中心主任、克拉玛依市(局)党校校长兼克拉玛依电视大学校长,新疆石油局教育中心和克拉玛依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退休。


  康世才 口述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田华英 张桃 通讯员 康芳芳 整理记录

青春抉择

  1961年9月7日,北京火车站。23岁的康世才挤进绿皮火车,告别母校北京师范大学,踏上西行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为康世才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卓著成绩。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桃 摄
  一个月前,临近毕业的康世才毅然决然地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填上了新疆、青海、宁夏三地。当“新疆”二字成为他最终的去向,康世才命运的指针指向了茫茫戈壁的西北角——克拉玛依。

  火车、汽车、毛驴车……经过15个昼夜,康世才抵达了乌鲁木齐,再经过3天颠簸,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赫然出现在他眼前。

  1961年的克拉玛依已进入油田勘探开发的第6个年头,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教育这片“土壤”仍旧贫瘠不堪。

  分配到克拉玛依市文教卫生科的康世才,成为了克拉玛依教育事业的拓荒者之一。

  想改善教育环境并非易事,康世才和同事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学校布局分散。从独山子到乌尔禾分布着众多“袖珍”学校和教学点,仅输油处就设有6所小学或教学点,每处学生不过10余人。

  办学经费短缺。1958年才成立的克拉玛依市政府财力薄弱,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合格师资匮乏。当时,油田自办小学的教师大多是职工家属,近半数教师仅有小学文化水平。 

  1962年,康世才肩负的担子更重了。他在各个学校间奔波,将段力佩的“三基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他宛如一位“谈判专家”,与石油管理局财务处据理力争,竭力争取教育经费;他化身为“猎头”,每年七八月奔赴自治区教育厅争取师资名额。此外,他还兼任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破冰探索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彼时,克拉玛依的教育环境可以用“百孔千疮”来形容——校舍破败,实验仪器损毁殆尽,图书馆空空荡荡,大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教育如何为油田崛起造血?变革迫在眉睫。

  时任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处党委书记的康世才,在当时克拉玛依市局党委的支持下,承担起起草教育改革蓝图的重任。一份凝聚着破冰勇气的文件在他手中成形,并迅速获得当时克拉玛依市局党委的批准。

  自此,克拉玛依开启了教育改革的破冰之旅——

  启动全市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工程。1979年,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教学楼拔地而起。5年间,28所中小学全部实现楼房化,校内实验室与图书资源同步“重生”。

  师资提升双轨并行。1982年,克拉玛依市招收了一批江苏、安徽等地的教育精英,同时,与安徽合肥、芜湖、蚌埠等地的10所院校携手,大规模开展委托培训,将本地教师分批送往其他省市进修。

  规划先行的宏图初展。1982年末,《克拉玛依油田20年发展规划(草案)》将教育首次置于油田发展首位,提出“5年培养万名大中专生”的目标。

  数年砥砺奋进,克拉玛依解决了中学师资学历之困,并通过扩招及与全国52所高校签订委培协议,为油田和城市发展培养了14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一举缓解了技术人才荒。

破解困局

  1983年4月3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招聘广告激起千层浪——克拉玛依油田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

  康世才正是这则广告的起草人。

  “这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他回忆,在《克拉玛依油田20年发展规划(草案)》研讨过程中,当如何解决技术人才短缺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这一问题陷入僵局时,他分享了石油管理局教育中心招聘教师的经验,众人深受启发。

  在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宋汉良的支持下,康世才所拟的招聘广告经克拉玛依市局党委常委会批准,最终登上两大权威媒体。

  通过这则招聘,克拉玛依在2年内引进了22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0余人,各类教师1200余人,师资与技术力量得到了极大补充。

  同时,克拉玛依市局党委决定,为中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每月增发10元补贴。虽金额有限,却如春风般拂过知识分子的心田。

  中小学师资困境缓解,但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与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又浮出了水面。

  1983年,乌鲁木齐铁路局和兵团自建教育学院的做法让康世才灵光一闪——克拉玛依是否也可如此?

  得到肯定答复后,他迅即行动,方案经审核后上报石油部,在石油部教育司协调与自治区政府支持下,克拉玛依教育学院获批成立,与克拉玛依师范学校合署办公。

  1985年,克拉玛依教育学院建成。该学院的成立解决了百余名家属代课教师的学历与转正问题,其开设的幼教专业更填补了克拉玛依幼儿教师的巨大缺口。

生命之河

  如今,安享退休生活的康世才偶尔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

如今,康世才仍然保留着每天读书的习惯。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桃 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父亲带着全家从河北正定一路逃难至甘肃天水。1938年,他在纷飞的战火中诞生。年幼的他曾亲身经历日军轰炸的恐怖场景,“母亲把棉被盖在方桌上,带着我和弟弟躲到下面,炸弹在不远处爆炸……”他说,童年的惊惶与求生本能,使他在往后的人生中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知识这张“棉被”必须覆盖后代。

  从青年学子到教育拓荒者,40年戈壁耕耘,康世才凭借勇气与智慧,在克拉玛依的教育土壤中开掘出丰饶的生命之河。油田输油管道输送的是“工业血液”,而他毕生心血铺设的,是另一条无形的“输油管”——知识之流在荒漠下奔涌不息,托举着无数学子走向广阔人生。

  这条无形的管道,承载着康世才和所有克拉玛依油田拓荒者沉甸甸的教育理想。

  康世才说,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终将以百年树人的执着,以教育之光,以知识之泉,催开最绚烂的智慧之花。

责任编辑:陈晓丹
本期编辑:邵文静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