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抗战中的新疆丨抗日烽火中,共产党领导新疆民众共赴国难

2025-07-14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

  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一栋中俄合璧、青砖压檐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与小楼相邻的新馆红星耀顶,形如崇山,这里便是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作为全国现存11个“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纪念馆,它见证了1937年至1942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领天山南北民众共赴国难的壮阔历史。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的展陈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百余名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奔赴天山南北的历史。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扎根天山的红色堡垒

  全面抗战爆发前,新疆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连接中国与苏联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新疆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全国抗战的重要后方和与苏联联系的桥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巩固抗战大后方、保障国际交通线畅通,中国共产党与当时主政新疆的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10月,经协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正式设立,对外称“第三招待所”或“南梁第三招待所”。

  办事处首任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为陈云,随后由滕代远、邓发、陈潭秋相继接任。他们的主要任务包括巩固统一战线,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维护祖国统一,协助盛世才推行“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办事处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资与人力支持,更在新疆的财政、教育、军事等领域推行革新,播下现代化建设的种子。

馆内展出的陈潭秋烈士遗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在“历任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展区,邓发、陈潭秋等烈士生前用过的衣物、毛毯、皮帽等物品令人动容。这些透着年代感的物件,承载着烈士们当年在新疆工作和生活的印记。在邓发戴过的一顶斑驳陈旧的飞行员皮帽边,一份泛黄的《新中华报》上刊发着他写的文章——《论抗战中的民生问题》,印证着他在新疆组建航空队、整顿加强《新疆日报》为党宣传为抗日鼓劲的峥嵘岁月。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骆莎莎,指着展柜里一床黄色的毛毯介绍,这是1939年5月,陈潭秋从苏联回国之际,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赠送给他的。到新疆后,他奉命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这床毛毯伴他度过了3年的艰苦岁月。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他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他的战友郑瑛即将回延安,临行之前,陈潭秋将毛毯和衣物相赠,让革命战友路上抵御风寒。展柜里的黑色皮大衣已磨损褪色,一顶黑色的皮帽、一条羊毛围巾、一只搪瓷缸,这些曾经带给战友温暖和信心的物品,被珍藏至今。“它们都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骆莎莎说。

天山南北的革新火种

  1938年起,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新兵营”及留苏归国干部中抽调130余人,分赴新疆行政、财政、文教等领域工作。他们中既有邓发、陈潭秋、毛泽民等领导者,也有林基路等基层干部。他们奔赴天山南北,使新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财政领域,毛泽民任新疆省财政厅代厅长,他通过改革币制、整顿税收,使新疆财政扭亏为盈。在教育战线,林基路任新疆学院教务长,以延安抗大模式办学,培养了大批进步青年。文化宣传方面,共产党人主持的《新疆日报》大量刊载毛泽东《论持久战》等文章,并聘请漫画家鲁少飞创作上千幅抗战漫画,悬挂于迪化街头,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一批在国内文化界颇具影响的进步人士如沈雁冰(茅盾)、赵丹、王为一等纷纷来到新疆,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领导下,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宣传马列主义、抗战救国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五四新文化,促进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觉醒。

  馆内陈列着《十月革命的经验与中国抗战》《论新阶级》《转变期的中国》《民众动员论》《中国现代革命史》等那个时期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意识的书刊,以及新疆反帝会章程、抗日歌曲手抄本、反法西斯木刻、抗战宣传漫画,还有1940年,反帝会在迪化西公园(今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召开群众大会的老照片等。透过这些珍贵的展品,可以看到当时共产党人在新疆进行文化启蒙、宣传抗日主张和进步思想所掀起的阵阵狂澜。

  7月2日,参加完中考的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学生阿孜古丽·买买提与同学相约来到纪念馆,他们在航空训练班展陈前感叹:“原来新疆很早就有了航空教育,我们的先辈太了不起了!”

全疆共筑的抗战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经新疆运往抗日前线,新疆成为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通道。

  纪念馆内有一辆复原的吉斯5卡车。这种卡车因在回程时大量运输羊毛至苏联,被民间称为“羊毛车”。1938年1月,苏联援赠中国政府500辆吉斯5卡车,并将从苏联购买的1500多吨汽油,经新疆哈密,最终运往兰州,开创了河西走廊大规模汽车运输的历史。

纪念馆内复原的吉斯5卡车,俗称“羊毛车”。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高芳摄

  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等抗日团体的组织和领导下,1936年至1943年,新疆各族民众先后开展了募集寒衣运动、献金运动、鞋袜劳军运动等声势浩大的抗日募捐活动。据统计,仅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人民抗日捐款折合大洋达322万余元。1938年8月24日,由新疆400万各族同胞捐献的10架“新疆号”战斗机在成都机场腾空而起,飞往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

  观众吴琦说:“馆内陈列的旧物、图文,展现了革命先辈在艰难时局中的坚守。他们无畏困苦、一心为国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共产党人在新疆的努力,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也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播下革命的火种,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中共党史上写下重要而光辉的一页。

来源:“石榴云”客户端
本期编辑:杨艺佩杉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