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石油报讯(记者 马世军 通讯员 马立华 吕妍)8月5日,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设成果交流会在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吉木萨尔页岩油项目部经理)召开,会议听取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报,现场发布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建设效益开发关键技术及主要成果,院士专家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新疆油田在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建设中攻坚克难、高效建产取得的显著成效,在产能建设、产量目标、探明储量等示范区建成的各项“硬指标”实现了落实落地,符合示范区建成各项考核标准。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袁士义,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国欣,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俊军,怀柔实验室新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支东明,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匡立春,中国石油学会微生物资源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小林,中国石油集团油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宝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相关专家,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安全总监魏兆胜,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庆,新疆油田公司相关部门及吉庆油田作业区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交流会。
会上,新疆油田公司副总经理李庆介绍了吉木萨尔页岩油基本地质特征、讲述了“两下三上”曲折的勘探开发历程,系统阐述了示范区建设铸就的基础理论、开发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绿色环保“五个示范成效”。
会议现场还发布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陆相混积型页岩油效益开发关键技术与首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建设成果。示范区建设以来,面对无成熟模式借鉴、效益开发面临三大挑战(富集机理不清、甜点识别难,开发机理不明确、资源高效动用难,优快钻进、高效压裂难)等难题,新疆油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速技术迭代升级,形成了系列技术成果和管理规范,深刻揭示了陆相混积型页岩油差异富集机理,创建甜点可动新评价方法,建立“小井距—密切割—立体并网”开发模式,创建了薄油层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创新“二开井身优化钻井+密切割高效压裂”特色工程技术,科技创新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引领准噶尔盆地及吐哈、大港油田页岩油的效益开发,开创了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的新路径,为中国石油页岩油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可借鉴的模本范例。
焦方正对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设立以来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他强调,一是新疆油田用6年时间,不仅全面完成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要求的产能建设、产量目标和探明储量任务等“硬指标”,且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二是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成功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地质认识和技术成果,有力支撑了页岩油的规模和效益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陆相页岩油开发经验;三是示范区通过有效措施、技术革命降低了钻井和压裂成本,实现了效益开发,不仅证明了开发模式的成功,进一步增强了页岩油开发的信心。

责任编辑:景璐
本期编辑:王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