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克拉玛依快讯

克拉玛依疾控专家解读:警惕工作中的 “隐形对手” 偷走健康

2025-08-22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张冰

  在克拉玛依的油田井架下、工厂车间里,无数劳动者正用汗水浇筑我们的城市。但他们身边,也潜伏着一些“隐形对手”。

  克拉玛依融媒记者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在我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筑与基础设施施工等行业的一线劳动者,是接触粉尘、噪声等重点职业危害因素的主要人群。

  这些“隐形对手”究竟如何伤人?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记者聚焦近期市民咨询最多的两大职业健康问题——职业性噪声危害和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进行深入剖析和科普。

职业性噪声危害

  【案例回顾】

“儿子,爸爸在努力听”

  “爸爸,你到底有没有在听?这话我都说多少遍了!不想聊就挂了吧。”

  视频通话里,45岁的石油工人李力(化名)又一次被青春期的儿子怼得哑口无言。

  因为经常在野外工作,李力只能靠视频聊天和家人交流。可最近半年,儿子总抱怨他“敷衍”“不认真听”,甚至质疑“爸爸根本不爱我”。面对逐渐疏远的父子关系,李力满腹委屈:“我当然在乎儿子,我明明每个字都认真听了啊……”

  今年5月,在一次体检中,李力终于明白了儿子生气的原因。

  诊断书上清晰地写着四个字“听力下降”,

  “怎么会呢?我日常和大家交流都没问题啊?”一开始,李力觉得检查结果“不准”。但他很快意识到,这几年他说话的声音确实越来越大,在车间和同事交流全靠吼,媳妇也经常抱怨他嗓门大,让他“声音小点,好好说话”。

  同事可能碍于面子,不好提意见,但是媳妇和儿子没理由无中生有。种种迹象表明,他的耳朵可能确实有点“聋”,而且这个“聋”还不是普通的耳聋,很有可能是“职业性噪声聋”。

  经过专业机构的详细检查和诊断,李力最终被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

  为避免听力进一步受损,单位将他调离高噪声岗位。当儿子得知父亲并非“不愿倾听”,而是因长期工作环境导致听力下降后,内心的埋怨终于释然。他主动查阅资料,了解职业病的危害,叮嘱父亲注意防护。父子俩的隔阂,在理解与关心中悄然消融。

  【专家解析】

噪声如何“偷走”听力

  “职业性噪声聋是我市高发的职业病,它破坏听力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听力盗窃案’。”市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专家杨剑用形象的比喻揭开这种职业病的特性。

  杨剑解释道,噪声对听力的损害具有典型的“由高及低”特征:

  第一阶段:高频失守(3000—6000赫兹)

  噪声首先攻击人耳高频区,但这个频段不参与日常对话,就像“偷走保险柜里不常用的外币”,受害者浑然不觉。

  第二阶段:语频沦陷(500—2000赫兹)

  当损伤蔓延至语言交流频段时,患者才会发现“听不清对话”,此时听力损失已不可逆。专业听力图上4000赫兹处的“V”形凹陷,就是噪声聋的“犯罪指纹”。

  “李力的病例非常典型。”杨剑指着听力检测图说,“这种损伤是累积性的,等发现交流困难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专家支招】

保护听力
重在预防

  杨剑说,职业噪声性耳聋主要由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导致,常见于机械制造、石油开采、建筑施工等高噪声行业。由于听力损伤具有不可逆性,“防大于治”是应对噪声聋的核心原则。具体预防措施如下——

  1.源头控制:企业应优先采用低噪声设备,设置隔声屏障;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将噪声作业区与休息区严格分离。

  2.个人防护:正确佩戴降噪耳塞/耳罩(降噪值NRR≥25分贝);每2小时离开噪声环境休息15分钟。

  3.健康监护:上岗前、在岗期间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若出现耳鸣、耳闷或需要提高电视音量才能听清等症状,应立即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性腕管综合征

  【案例回顾】

流水线上的“腕管综合征”

  孙梅(化名)是我市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操作工。她的工作内容是在流水线上重复装配各种规格的阀门和接头。这份工作需要她手腕持续发力,日积月累,对手腕的负荷很大。

  大概从一年前开始,她发现自己的右手,特别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会在深夜传来一阵阵的麻刺感,有时像过电,有时又像有蚂蚁在爬,严重时能把她从睡梦中麻醒。白天工作时,症状则会转变为隐隐的酸痛和握力下降。

  起初她以为是受了风寒或者累了,贴了膏药也不见好。症状持续加重后,8月10日,她在公司安排下前往我市指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检查。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工种、工作年限和日常动作,并为她做了手部体格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经过综合检查,专业诊断机构最终认定,李梅所患的为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这份诊断,为她的痛苦找到了确切的根源,也让她后续的治疗和康复保障有了法律的依据。

  【专家解析】

制造业工人易中招

  今年8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首次将“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纳入法定职业病范围,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市民误以为日常所说的“鼠标手”就属于职业病,实则不然。

  市疾控中心职业健康与辐射防护科主管医师冯明富介绍说,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作为一种法定职业病,有其明确的医学界定和诊断标准。它是指手腕部腕管内正中神经受压所导致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桡侧出现麻木、疼痛、无力等神经功能障碍。而“鼠标手”更多是一个民间俗称,泛指因长期使用鼠标、键盘等电子设备引发的手腕不适,本质上是腕管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但其语境更侧重于现代办公习惯,并不直接等同于法定职业病。

  此次新增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特指在制造业中因长期从事手、腕部高强度、重复性操作(如装配、搬运等)所导致的疾病。患者除典型手部症状外,严重时还可能伴随前臂疼痛甚至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等体征。诊断该病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标准,结合职业史、临床症状和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判定。

  因此,尽管“鼠标手”与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上存在相似,但后者强调特定行业(制造业)和特定劳动类型中的致病因素。普通办公人群所患的“鼠标手”目前并不在法定职业病认定范围内。

  在我市,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装配工、操作工等工人,因持续从事高负荷腕部作业,属于该职业病的高风险人群,需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防护。

  【专家支招】

企业和个人应共同努力

  冯明富说,职业性腕管综合征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采取系统性的预防措施。企业和劳动者应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消除风险,保护劳动者手部健康。

  对企业而言,应从源头入手,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包括推广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低振动工具、合理设计工位以保持员工手腕处于自然中立姿势,并建立岗位轮换和工间休息制度,避免单一肌群的持续劳损。

  对劳动者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作业时务必保持手腕自然伸直的正确姿势,时刻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手指麻木、刺痛等早期症状,应立即上报并及时就医。

>>>相关链接

责任编辑:张冰
本期编辑:王若惟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