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富国
近日,“峨眉山景区外骨骼登山机器人正式上线”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续航5小时,80元可租用3小时”,不少游客纷纷选择“尝鲜”,并感慨,“登山也能如此轻松,就像开了‘外挂’”。
外骨骼机器人是具身智能与文旅深度融合的代表。在促消费、推动内循环的当下,文旅产业发展浪潮席卷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挖掘自身特色,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然而,随着游客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文旅模式渐渐力不从心。同时,“数字故宫”、莫高窟“数字藏经洞”、《帝国密码——秦始皇陵》全真XR体验空间等的成功运行,都揭示了科技“外挂”正成为文旅产业突破瓶颈、实现飞跃的新要素。科技将成为提升文旅竞争力的关键变量。
在体验经济时代,传统文旅模式难以满足游客深层需求,科技可以重构文旅体验,实现从“观看”到“沉浸”的质变,让文旅体验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互动,激活文化传播的深层效能。智慧化工具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能通过数据洞察精准匹配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的人文关怀。科技赋能也将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催生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激活文旅产业生态。
如何实现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打破到景区只能看“人头”的魔咒。一方面,利用3D建模、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对历史文化遗迹、自然景观等进行数字化复刻与还原。例如,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的洞窟进行高精度3D重建,游客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VR设备“走进”洞窟,近距离感受千年前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缓解实地参观对文物保护造成的压力,还更有利于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另一方面,打造沉浸式演艺与互动项目,提升游客参与度。河南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多个室内外剧场,运用全息投影、实景演绎等技术,将河南的历史文化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各地文旅也可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创作沉浸式作品,让游客从被动观赏转变为主动参与。
除了体验场景的升级,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也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完善文旅服务体系。在景区导览上,智能设备大有可为。例如,智能导览机器人不仅能为游客提供实时位置导航、景点讲解,还能通过语音交互,推荐个性化游览路线。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实现客流监测疏导,避免出现拥堵,智能客服系统能及时解答游客咨询,处理突发问题,提供24小时服务,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
借助科技催生文旅产业新业态,增加优质产品供给。首先,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各地可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开发数字文创产品,如特色建筑、民俗故事等都可成为创作素材,拓展文旅产业盈利渠道与文化传播路径。其次,开发“文旅+科技”的新兴业态,如工业旅游与科技展示结合。一些城市的老工厂可改造为集工业展示、科技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点。
随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的兴起,文旅产业迎来了创新融合的新契机。借助这些技术与业态的深度赋能,文旅产业将从单一的观光模式向多元体验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升级。
在推进科技与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守文化保护的底线。科技应用要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不能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同时,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不能让科技掩盖文化本身的魅力。
科技“外挂”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从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完善服务体系,到创新产业业态,以及坚守文化保护底线,每一步都需要各地文旅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当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相信文旅产业将为人们带来更多高品质、个性化的精神产品,同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王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