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棠
八一建军节前夕,克拉玛依区小拐乡芳香植物园里热闹非凡,一场场非遗表演让村民们在欢声笑语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不仅是一场文化惠民演出,更是非遗从博物馆橱窗走向生活现场的生动实践。
非遗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从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活态文化。人民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它的传播者、受益者。非遗能为平淡的日子添上文化的底色,让人们在传统技艺里找到情感共鸣,在共同参与中凝聚文化认同。只有扎根群众生活,才能让它始终保持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让非遗从“保护名单”变为群众的“生活清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让非遗真正走进生活,首先要搭建接地气的展示平台,让它从藏在“深闺”变得随处可见。克拉玛依区把舞台搬到乡村地头,让木偶戏、皮影戏在田野间上演。这种零距离的展示,比文字、影视更能打动人心。城里的社区广场、乡村的文化场地、学校的操场舞台,都可以成为非遗的展示平台。当非遗不再局限于博物馆,而是出现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化作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才真正拥有了长久留存的“源头活水”。
互动体验是拉近非遗与群众距离的关键,要让人们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非遗真正触手可及。小拐乡的活动中,村民们亲手剪纸、做木工,在指尖的触感里体会传统工艺的精妙。这种亲身体验带来的感动,远胜过单纯的观看。不妨多设计这样的体验项目。当人们亲手参与非遗创作,就会对它产生更深的情感,非遗也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记忆。
非遗传承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与时代对话。给非遗注入时代气息,让它链接当下生活,才能拥有温度和活力。小拐乡的活动结合八一建军节,用木偶皮影讲军史,用唢呐豫剧唱英雄,让古老的艺术传递出时代的正能量。当非遗与节庆假日、时代主题相结合,它就不再遥远,而能融入群众生活,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非遗传承,关键在青少年。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才能传得远。孩子们是传统文化的未来继承者,从小接触非遗,才能在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可以在学校开设非遗兴趣班,邀请剪纸、皮影、陶艺等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参观体验非遗工坊。让非遗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让年轻一代了解它、热爱它,让非遗的传承后继有人。
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产生经济价值,才能让非遗“活”得好。把剪纸图案印在笔记本上,让皮影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用传统刺绣装饰服饰,这些都是非遗与产业的结合。当非遗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就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其中,非遗的传承也会获得更持久的动力。这种“文化+产业”的模式,既能让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也能让传承人的付出得到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从“保护名单”到“生活清单”,非遗的“破圈”之路,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搭建展示平台,让非遗看得见;开展互动体验,让非遗摸得着;注入时代气息,让非遗有温度;走进校园课堂,让非遗传得远;融合产业发展,让非遗活得好……当非遗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根脉将愈发坚韧,文化自信的火种将燃起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刘奎
本期编辑:王丽媛